26岁大二学生 辍学打工替亡父还债20万
张俊青
奋斗时间表
0岁 1983年2月15在烟台出生
15岁(1998年)考上了中国美术学院附中
19岁 (2002年)因父亲出车祸去世,辍学去打工
21岁(2003年初),回烟台开培训班“尚美苑”
22岁(2004年) 首次高考,考上中央美院,但因无钱读书辍学
24岁(2007年)还清了父亲留下债务。
当年,再次高考,被地大录取,边读书边勤工俭学
25岁(2008年底)创业成立公司。
记者杨佳峰 通讯员曹南燕
………………………………
他只有一张小学毕业证,却考上了中国7大著名美术院校;
他即将高考时,却因父亲突遇车祸身亡,不得不放弃大学梦;
他从19岁开始,两度辍学,打工5年,替亡父还清20多万元债务;
他在24岁时,揣着小学毕业证,成为中国地质大学珠宝学院珠宝设计专业一名超龄新生;
他在大二时,带领30名武汉贫困大学生创业,成立公司……
书写这一大悲大喜青春传奇的他,名叫张俊青。
16日,中国地质大学第19届校园科技奖颁布:《商业壁画的实践报告》获得一等奖,作者是大二学生张俊青,26岁。项目的新奇和年龄的特殊透露着“玄机”。连日来,记者在中国地质大学反复深入采访,“打捞”出这一令人悲喜交集的故事。
“我永远不会忘记那年的夏天,2002年7月11日,父亲载着一车空调设备到合肥附近的高速公路时,突然三车追尾……”张俊青回忆,父亲离开时才45岁,父母感情很好,此事对母亲刺激很大。
“儿子的命运那一年被彻底改变了。”一直不愿回忆往事的马连君谈到儿子,才愿面对记者。
马连君说,她和丈夫同在烟台工程机械厂上班,自己是刨床工,丈夫是厂运输队司机。他们很疼爱1983年出生的独子张俊青,让他自小就学琴棋书画。初一时,张俊青获“中日韩三国少儿美术大赛铜奖”,“这时,我们才真正觉得他在美术上可能有发展前景,便将他送往上海、杭州学习。”
1998年,还在烟台三中读初三的张俊青考上了位于杭州的4年制中国美术学院附属中学。欣喜之余,每年1.3万元的学费,外加不菲的生活费,让月入只有千元的张家捉襟见肘。
为支持儿子学业,夫妻俩辞职,2002年还把58平米房子做抵押从银行贷款20万元买了一辆大货车跑货运。
日子似乎开始好起来了,没想到仅过了半年,灾难便降临了……
这一年离张俊青高考还差一年。
“爸爸去世,除了银行的20万贷款,还有借亲戚朋友的几万元,当时连骨灰都没钱弄回烟台。”张俊青说,他在学校听到这个噩耗,觉得天都塌了。他擦干眼泪赶回家安慰母亲。没想到房子被人封了,讨债的踏破了门槛。他和母亲只得租住在附近一间10平米的车棚里,连床都没有,“一夜间让我懂得太多了。”
为相互照顾,张俊青带着母亲回到美院附中,妈妈打小工,他白天学习晚上做搬运,勉强维持生活。虽然校方减免了部分学费,但20多万元的债务,加上高昂的学费,张俊青做出了一个痛苦的决定:退学,打工还债。
“当时听到这个决定,我很绝望,说还不如一起死了算了。”马连君叹息着。但儿子反过来劝她,说赚了钱照样能读书。
那天,张俊青和母亲静悄悄地离开了美院。因为爱面子,他一直没把家庭详情特别是父亲去世的事情告诉学校,他只是在心里对自己说:“现在走了,将来还会回来的!”
这时,已是2002年底,离高考只有半年,校方已承诺毕业后将成绩优异的张俊青保送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
“因为是退学,学校只能发结业证。”张俊青苦笑着说,当初这样做实在是迫不得已,“我自己都感到可惜,当年我的美术作品还被入选进《美术高考速成系列》等11本教材或考试指导书。”
弃学“央美”
打工5年还债20万
2003年初,张俊青凭着过硬的美术素养,回烟台开了家美术高考培训班“尚美苑”,“这个名字用的是谐音,希望自己将来能上美院,也希望经我培训的学生都能考上美院。”提起这个辛酸的名字,张俊青再度无语,没想到自己的上美院梦想会是那样曲折。
因为租金太贵,张俊青将“尚美苑”安置在一间毛胚房里,100个平方,月租400元,自己既当老师又当炊事员,妈妈上街发传单,经过半月努力终于招到6名学生。
6名学生全部考上大学,张俊青一下子在艺考生中声名鹊起,招生困局打开,高峰时招到了30人,每人收费几千元不等。“从最北的黑龙江漠河到最西的新疆克拉玛依,都有我的学生。”张俊青依旧一个人当老师,一对一辅导,从早到晚连轴转,3年内,近百名学生从“尚美苑”毕业,绝大部分考上了大学,“其中有一位现在还在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读博士。”
看着自己培养的学生一个个走进了大学,张俊青心痛着自己的大学梦,“不管什么时候,我从未放弃上大学的梦,我不想一辈子就是张小学文凭。”张俊青解释,在烟台三中没上完初中就考进了美院附中,结果附中也没读完,所以初中毕业证和高中毕业证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