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社 刘越 刘若曦 报道
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你会发现,潜力是无限的。
——朱威龙
朱威龙,中共预备党员,文法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1905班学生、大学生通讯社专题一部部长,抗疫新闻《从小得到别人关爱,这次换我守护他们》采写者。
认真负责,做一名合格的新闻人
“入校以来,大通社作为我的第二课堂教会了我很多从专业课上无法领会的知识,我以大通社为荣。”朱威龙说道。在新闻写作方面,他在中南在线、校团委网以及学院网站发表包括菁菁校园、专题、副刊等各类形式报道百余篇,多次被中国教育报、长江日报、湖北教育新闻网、全国高校思政网、大学生在线、今日头条、搜狐网、网易等平台转载,其中抗疫新闻《从小得到别人关爱,这次换我守护他们》登上中国教育报头版。
大一时,他加入了大学生通讯社,成为了新闻四部的一员。这一年里,他秉持着大通社“哪里有新闻,哪里就有大通人”的理念,奔跑在校园各个有新闻点的地方。大通社副社长陈宇飞在谈到朱威龙时说道:“小朱大一的时候就很积极写稿,对新闻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他还经常和他的室友王铭康不约而同地写了同一个主题的新闻,有时也会一起讨论从哪些角度出发来完成新闻,是一位很有想法的校媒人。”
“他不是在写新闻,就是在写新闻的路上。大一的课程较少,除去上课时间,朱威龙基本上都在跑新闻,很少在寝室见到他的人影。”他的室友杨飞说道。“我觉得在大学里,除了上课总归要做点有意义的事情。新闻写作不仅锻炼了我书写和语言表达方面的能力,更是锻炼了我的交际能力,还有幸结识了许多优秀的学长学姐和可敬的老师。”朱威龙谈及新闻写作带来的收获。
令他记忆犹新的是一次美食协会举办的厨艺比赛,在一个周日下午,正在校外的朱威龙得知消息后马上赶了回来进行采访写作,因为他对新闻的执着热爱他的同学发自由衷的佩服。在新闻写作于采访的过程中,朱威龙也遇到过许多困难和一段瓶颈期,比如采访不出人物特点,写起来平平无奇;亦或是写作速度过慢,时效性不佳;也有采访对象难以联系的头疼。他向老师和同学请教经验,总结教训,一点一点地战胜拦路虎。
“如果写稿是一场马拉松赛跑,朱威龙永远在赛道上面奔跑。我想象不到他能够到达多少终点、能够跑多少圈而不停歇,但我能够感受到的是他那颗热爱新闻稿件的心永远年轻。”大通社副社长岳俊伟说。大二时,朱威龙选择继续留在大学生通讯社,并竞选成为专题调研一部的部长,在每周的部门例会上,朱威龙循序渐进一步步把自己一年以来所积累的写稿经验和技巧都毫无保留地教给自己的部员,有时为了帮部员修改稿件经常忙到凌晨,而他却让部员们早点睡觉不要熬夜。
作为一名记者,同时自己也是汉语言专业的学生,他在课堂上也能不断巩固和完善新闻采写能力,经过大一期间的不懈努力,现在也能独当一面,独立完成大型专题稿。朱威龙同时注重部门的发展,教部员们如何高效率写出高质量的新闻稿,带领专题调研一部获得优秀部门称号。“在一年的相处里我感受到了部长是一个很有耐心也很有实力的人,他会帮助我们修改稿件里的错误,会鼓励我们多去实践大胆去采访,在部长的帮助下大家在新闻写作方面都有很大提升。”专题调研一部的孙涵说道。
“小朱给人一种特别靠谱踏实的感觉,只要和他一起搭档就觉得十分有安全感。”副部长张月雨评价道。他对待学习态度认真,成绩位列班级前茅。尽管部长的工作任务有时会与学习任务发生冲突,但他知道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每次都会尽最大努力完成好各项任务,管理好自己的时间去协调好工作与学习。作为一名汉语言的学生,他为了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经常去图书馆借阅书籍,在他眼里,汲取知识,不断丰富自己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他的室友王铭康说:“威龙虽然是汉语言的学生,但他平时在寝室也会在喜马拉雅app上收听英语广播,锻炼自己的口语视听说能力。”
多面发展,积极解锁新技能
在校期间,他勤奋努力,获得了多项荣誉:文法学院翻译协会第一届演讲比赛第二名 2019-2020五四表彰优秀团员2020-2021五四表彰优秀团员2019-2020院级优秀学生干部2020-2021院级优秀学生干部等。第十九届“福创新青年小说大赛”三等奖。
“又去训练了啊?”“是啊。”每天再怎么忙,朱威龙都会尽量抽出晚上的时间去社团训练。在大学期间,他积极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加入了风魄跆拳道协会,参加华中区“聚众仁和”杯跆拳道公开赛并取得好成绩。运动会开幕式的排练是风魄跆拳道每年的重头戏,作为为数不多上场表演的社团,每年的表演内容都在不断创新。由于疫情的原因,2021年春季运动会开幕式日期与比赛相撞,训练时间十分紧张。
据了解,他每天晚上训练3小时起步,有时候晚点到10点多,一遍遍练着跆舞和特技。周末有时也会全天加训。朱威龙说:“虽然训练很累,但是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流汗也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情。“跆拳道协会前会长李曼在谈到朱威龙时,说道:“他虽然有时候会偷点小懒,但是只要来了就很认真地练习,而且对自己要求很高,讲一遍问题,自己就会非常重视。有团队精神,比赛不理想会反思、责怪自己。经常为社团,对于社团的宣传有很大的功劳。”
“哇!同学,你的照片好好看,是谁给你拍的?“是我的朋友,朱威龙。他拍照技术挺好的。”学习和工作之余,朱威龙喜欢拿着相机记录生活。在问及他摄影是怎么学的,他笑着回答道:“摄影是我疫情在家自学的,每天在智慧树平台和中国大学生慕课上都有看摄影教程(选修了几门课),其中受益最多的是在b站看各大up主的教学,基本上每天都会看四五个小时,ps也是在这上面学的。光看视频的话进步不是很大,我也会实际操作,傍晚的时候都会出去扫扫街,虽然是一个人外出摄影,但是每看到一个美好的瞬间用快门记录下的那一刻,什么都值得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他补充道:摄影和跆拳道是我小时候就想学习的东西,摄影记录生活,点点滴滴汇聚在镜头当中,到老的时候回忆总是意义非凡的。跆拳道作为一项体育运动,强身健体,其百折不屈、礼义、廉耻的精神将支持着我做任何事情。也正是当我穿上道服,或者拿起相机的那一刻,我信心满满。
团队合作出精品,文科生也敢于挑战双创
“四万,三次”,“成交!”武昌理工学院图书馆一楼多媒体报告厅中,文学作品《少年读历史——中国历史故事系列–远古三代、春秋战国、秦汉风云、三国逐鹿》以四万元的价格成交。据了解,该系列丛书是朱威龙以及他的创新创业团队项目——“十四五”规划下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乡村振兴公益项目的探索实践的一个分支,该项目立足汉语言专业的教学成果《少年读历史——中国历史故事系列》书籍,团队开展了多项对乡村传统文化振兴的公益项目:线下包括联合学校支教团队,将书籍编辑成册分发给支教团队为他们提供教学教材,同时也为支教地区儿童提供了免费的传统文化历史知识阅读书籍,并建立图书角提供长期的公益捐赠项目,结合汉语言文学专业创作班计划,将创作班的学生作品变为产品,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经由武昌理工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评审的两轮评审,该项目获批国家级立项。
除此之外,朱威龙还参加过“创青春”“互联网+”“挑战杯”等比赛,除了参与计划书撰写,还涉及过拍摄、剪辑、脚本编写等领域。“第一次接触项目计划书撰写的时候感觉无从下手,也幸亏是人多力量大,在和团队成员一次次的赞同和摩擦当中诞生了一份来之不易的成果。”朱威龙回忆道。“我和威龙已经一起合作过三个比赛项目了,之所以能共事这么久,毫无疑问是觉得他十分靠谱,无论在创新点上还是一丝不苟的态度上,都是十分值得我学习的。”他的同学杨飞说道。
不忘初心,做最好的自己
一个人成熟的本质,就是了解到自己是人生唯一的责任人。朱威龙从进入大学来,就明白了这个道理。大一大二时,他努力学习,并在课余时间丰富自己的生活,采访、写新闻,提高自己的为人处事和写作能力。谈到校园里对他影响最大的人时,他答道:“是商学院的马胜男学姐,在无数次的挫折经历中,她没有被打倒,反而越挫越勇,用积极的心态找寻奋进的动力。正应证了那句话——我命由我不由天。我倍受鼓舞。”在问到未来的规划时,他说:“最近在备考教资,买了教材结合网课在家自学,因为自身不是教育学的,所以要提前几个月去准备。大三下学期开始准备考研考公。”他补充道:“选调生考试我也会参加,受了逻辑学老师张成老师的影响,大学生一定要参加一次公务员考试,无论考不考得上,参加了绝不后悔。”(完)
1111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02DocumentNotSpecified7.8 磅Normal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