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武昌理工学院新闻网


当前位置: 在线首页 » 媒体关注 » 正文
Media
媒体关注

搜狐网:大学生为什么喜欢“宅”

校对: 责编: 终审: 时间:2015-07-29 阅读:
近日,大学里的“宅男宅女”颇受媒体关注。

  7月18日,华中科技大学本科生“宅现象”调研报告出炉,调查显示该校近六成本科生属于“宅男宅女”或者有“宅”倾向。

  其实,大学生“宅”现象并非最近才有。

  2014年5月,武昌理工学院大学生通讯社针对“大学生业余时间去哪了”做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近六成大学生在业余时间都是宅在寝室里玩电脑、上网追剧等。

  2012年4月,一项针对河南师范高校“宅”现象的调查表明,有60.34%的学生在课余时间经常呆在宿舍。

  2010年2月,中国青年报教育科技中心与腾讯教育联合实施的一项在线调查显示,有高达85.1%的受访大学生在寒假期间大部分时间都在家“宅”着。

  从最初的流行词语,到如今的普遍现象,“宅”似乎已经成为大学生活的一部分了。对于这种“宅文化”,有人表示认同,也有人持否定态度。大学生爱“宅”有多种原因,专家建议应当把握适度原则,理性看待。

  对大学生“宅”现象看法不一

  一些常常“宅”在宿舍的大学生推崇这样的做法,认为现在互联网高度发达,即便不出门也可尽知天下事,“宅”在屋里省时省力,何乐而不为。在《楚天都市报》刊发的《因手机而变宅:大学生长时间窝在寝室不出门》一文中,受访者小莹就表示,现在网络的各种服务让她的生活备感方便,“很多事情不用出门就能完成:饿了通过微信点餐,想吃水果也可以请人购买送到手上。”

  一个“宅男博客”上有这样一段描述:宅,是一种生活状态。为他人浪费时间不值得,创造生活的乐趣在于你是引导潮流的领跑者!生命只有一次,我们要做自己真正感受深刻的事情!

  在一篇名为《宅男宅女面面观》的文章中有人表示,“宅一族”多是个性鲜明、思想前卫的一群人。 “宅女”典典说,“各取所好,保持一份轻松与自由,才是愉快生活的法则。”

  《中国青年报》刊发的评论《对大学生“宅文化”不妨多些宽容》中提出,不少大学生“宅”在宿舍也习惯于通过网络关注时事、阅读书籍,对一些网络话题的激烈辩论,可以展现出他们“接地气”的社会参与度。

  有赞同自然有反对。在《江城日报》的文章《宅男宅女宅生活中》一位网友说:“在网络泛滥的年代,人与人的接触逐渐变得智能化,人际交往越来越贫乏,很多人热衷或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中,这是理想丧失,回避现实社会的表现……”

  在《文汇报》刊发的题为《校长的忧虑:中国大学生正被培养成宅男宅女》的文章中,华东理工大学校长钱旭红教授表示,“宅”在宿舍是大学生缺乏生活热情的表现,“连生活都没有兴趣或者无法料理好的学生,你很难想象他们会有努力追求和创造美好未来的动力。”

  人民网刊登的《大学生爱宅不爱运动:身体成了易碎品》一文指出,如今有部分学生长时间“宅”在寝室,不运动已经“养成”了习惯,这导致他们的身体素质呈下降趋势。少数大学生的身体甚至成了易碎品,稍微加大一点运动量,竟然会有生命之虞。

  大学生为何爱“宅”

  其实,大学生之所以热衷于“宅”,在很大程度上与网络的普及和发展有关。

  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没有合理规划、缺乏长远目标,对生活状态较为迷茫也是大学生“宅”在宿舍足不出户、与手机电脑为伴的一大原因。湖北新闻网刊登的《大学生业余时间去哪儿了?近六成宅在寝室》中武昌理工学院素质导师唐静分析:“大学生不知该如何利用业余时间,把大把的时间浪费了,究其原因还是没有对自身思考,没有目标。”对自己的专业缺乏了解、不知道如何丰富业余生活,使得“宅”在宿舍无所事事成为许多大学生眼中最好的也是唯一的选择。

  新华网一篇题为《大学生寒假85.1%"宅"在家 我们"宅"因为不得已》的文章中,浙江某高校大三学生李楠认为大家集体变“宅”,也跟这代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有关。“我们从小到大在家都是一个人玩,养成了自娱自乐的习惯,时间久了就会更加偏爱一个人的安静氛围。”

  东北新闻网刊登的《大学生你不能永远“宅”下去!》则提出“一些学生性格较内向,对社交有恐惧、焦虑心理”,由此“宅”在宿舍以避免社交。

  “宅”要适度,不可过分沉迷

  大学生中的“宅男宅女”越来越多,对此,《信息日报》刊文《“宅”是一种状态并非生活目标》江西理工大学心理学教授刘敏岚表示,“宅”只是一种生活方式、生存状态,并非生活目标。“宅”生活的小世界不能代替现实。她建议“宅”一族大学生要勇敢走出“宅”门,回归人群,展现出大学生应有的青春活力。“大学生必须有意锻炼自己与不同的人接触,适应不同的环境,才能适应以后的就业竞争。学生应主动走出宿舍,走出狭小的个人世界,走进社会多实践锻炼。”

  《楚天都市报》发文《因手机而变宅:大学生长时间窝在寝室不出门》中指出,湖北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叶显发说,现在一切交易和交流似乎都可以通过手机完成,但人类还是需要最基础的人际交流,这是虚拟化的网络交际不能替代的。他建议那些过分依赖手机等电子产品、“宅”在小天地中不愿迈开手脚的大学生,要尽快觉醒,不要在虚拟的世界中越陷越深。

  【舆评君曰】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宅”在屋内或是行万里路都不失为一种选择。在社会快速发展、文化日趋多元化的今天,无论选择何种生活,人们都应以理解、宽容和尊重的态度来看待。爱因斯坦曾说,“当你把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抛开具体学科教育带来的专业知识,吸收大学教育的精髓和养分、感受校园文化的熏陶和引导是大学生活中的第一要务。因而,无论是否选择“宅”生活,不能浪费时间、放弃梦想是前提,把握适度原则,并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与明确的定位,是否爱“宅”也就无可非议了。

http://mt.sohu.com/20150727/n41760784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