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武昌理工学院新闻网


当前位置: 在线首页 » 媒体关注 » 正文
Media
媒体关注

长江网:作家班三名大学生首拍两部微电影公映

校对: 责编: 终审: 时间:2014-09-12 阅读:

   (通讯员 陈耕苗 刘明杨)9月9日、10日,由武昌理工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俗称作家班)学生自编、自导、自演以及自己剪辑制作的微电影《十七厘米的距离》和《毕业季》在该校大学生活动中心二楼公映,吸引了近千名师生前来观影,在师生中引发热议。

点击查看高清原图

《毕业季》

点击查看高清原图

《十七厘米的距离》

    据了解,两部微电影由刘浩飞、田天和刘佳生三人拍摄制作而成,3人均是该校文法与外语学院汉语言文学1001班学生。今年上半年,他们结合自己的专业和兴趣,成立了自己的传媒工作室——意与艺文化传媒工作室,业务范围主要是图书撰写和策划、图册设计排版,微电影和微视的制作等。

    “因为大三期间曾经到京山绿林山风景区采风过,那边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景都非常好,所以我们就以绿林山为背景量身打造了一个故事大纲,然后由班级五个人参与进来进行剧本分组创作,最后在绿林山拍摄完成。”据介绍,《十七厘米的距离》主要讲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即将离开家乡的小玉从书包里拿出一张信纸,从门口塞进了刘默的房间里,当刘默看到信时,自己喜欢的女孩已经离开了这里。信上面留着新家的地址,他们就这样用书信交流着,信纸上第一个字到最后一个字的距离,就是17厘米,但是因为信件带来交流的时间差,使得他们总隔着一个星期。因为一次意外,导致记录着小玉再一次搬家地址的信被弄丢,而刘默也因学业离开家乡,两人的交流就此被迫中断。小玉因为刘默不愿与自己继续联络,也对这距离隔离的感情失去了信心。最终两人没在一起,却跟各自的另一半重回景区时碰见了。

    《十七厘米的距离》是意与艺传媒工作室拍的第一部微电影,因为从剧本创作、演员选择、拍摄、后期等都由自己完成,对于初次接触这个事情的他们来说还是遇到了很多困难。导演刘浩飞说,“真正做的时候才发现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容易,特别是在资金的投入方面完全超过了我们的预期,所以能够由我们自己做的我们自己做,道具我们能自己准备的就自己准备。”据了解,《十七厘米的距离》从筹划剧本到拍摄直到后期剪辑一共用了五个月时间。

    “今年6月份大学毕业时,我们希望能有一份特别的礼物献给我们的大学,同时也是送给我们自己作为毕业的礼物。”今年3月份即将毕业的刘浩飞、田天和刘佳生希望给自己的大学留下一份特别的礼物,于是在第一部微电影拍摄完成后又开始着手第二部《毕业季》的准备工作。“在第一部拍摄过程中有2012级汉语言专业的部分学弟学妹也参与进来,因此在有《毕业季》的创作想法后,我们就将这个编剧的工作交给了学弟学妹们。”据刘浩飞介绍,因为毕业季自己班大部分同学都开始实习和找工作,时间比较紧,因此就将《毕业季》的剧本创作交给了2012级汉语言文学班,最终由该班的孙雨晨和王珍珍完成了剧本的创作。

    “因为有了第一部的拍摄经验,在《毕业季》拍摄中就稍微轻松一些。”相对于第一部《十七厘米的距离》前前后后花费五个月的时间,刘浩飞介绍说,《毕业季》从筹拍到完成只用了两个月时间。《毕业季》讲述了寝室四人一起经历大一新生的一道道关卡,从无数遗憾,也从无数美好回忆中,迎接毕业。毕业时,大家都在思考“如果大学重来一次,会不会不一样?”告诉大家要珍惜大学生活,珍惜同学情谊。

    据了解,两部微电影完成后一直没有合适的时机进行公映,目前武昌理工学院刚好新生入校同时也是该校一年一度成功素质展示节的布展,在学院的帮助下,特意在展示节现场搭建了一个影院,面向全校免费放映给大家,两天来吸引了近千名师生观看。刘浩飞介绍,在学校公映完毕后,他们会将两部微电影上传到视频网站供网友观看。

   http://inews.cjn.cn/jrzb/201409/t25365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