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武昌理工学院新闻网


当前位置: 在线首页 » 梅南副刊 » 正文
Supplement
梅南副刊

家乡英雄人物——朱彦夫

校对: 责编: 终审: 时间:2022-08-08 阅读:

“一直在战斗,一生都在坚守。人的生命,应当像你这样度过。”有人用这样的言辞形容他,有人形容他为“中国的保尔”他是时代楷模——朱彦夫,一位来自山东淄博的英雄人物。

朱彦夫的一生可谓是可歌可泣,出生在内忧外患的年代,经历过数百场枪林弹雨,身负重伤后带领家乡脱贫致富。用嘴衔笔、残肢抱笔写成自传长篇小说。他的一生可以用三个词语来概括,“枪杆子、锄杆子、笔杆子”。

枪杆子,不言而喻,即是他浴血奋战先后参加了战淮海、过长江、打上海、跨过鸭绿江等上百次战役战斗。195012月,朱彦夫参加了在朝鲜争夺250高地的血腥恶战。他所在的一个连,在零下30度严寒的条件下,与装备精良的两个营的敌人进行了殊死的搏斗,打退了敌人一次次进攻。在弹尽粮绝的时刻,仍然坚持与敌人拼搏。最后阵地上只剩下一个遍体鳞伤的人,这就是他。当他在长达几十天的昏迷中醒来的时候,已是躺在西安陆军医院的病床上。他这才发现自己已没有了四肢,左眼失明,右眼视力模糊。这个时候的他,才年仅18岁。

锄杆子,即是他回归家乡后自身和带领家乡发生改变。战争重伤后,经过47次手术,昏迷93天之后,朱彦夫苏醒了,但他失去了双手双脚,仅剩下视力0.3的右眼。朱彦夫不甘心在荣军休养院“重残所”里面被人照顾着度过一生,他想家乡、想母亲了。他身强体壮的时候保家卫国,伤残退役以后应该陪伴着家乡和母亲。他向组织上提出要求,经组织批准以后回到了张家泉村。一切从零开始,他苦练各种生活能力,不知砸碎了多少个饭碗,摔伤了多少次,在一次次失败中,朱彦夫终于站了起来。当时他的家乡张家泉村,许多村民家里吃不上饱饭,有些人常年逃荒在外。一心要做点事情的朱彦夫看到,村民们大都不识字,他拿出自己的抚恤金,办起了扫盲夜校。他用残臂、用假肢支撑着大干苦干,开山劈岭,治山改水,打机井;他躺在地里,跪在沟里,育苗、拔草、浇水;他带领村民,千方百计,历经艰难,把光秃秃的荒山,变成了绿山果园;向瘠薄的土地,要出了高产;修道路、搞副业,全村用上了电……经过了二十五个春秋,终于把一个穷山村,变成了全乡的先进村,使村民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笔杆子,就是他铁骨扬正气,热血书春秋。朱彦夫的写作,是用嘴咬着笔与用残臂夹着笔交替写作。为了回忆一个情节,他会不吃不喝呆上一两天;为了一个词句一个字,他搬来字典、词典查半天,光字典就翻烂了四本;光书稿纸,用了够半吨。靠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七度春秋,七易其稿,将一部饱含着热血的生命之作,捧给了世人。

他身上的无畏勇敢、坚持不懈的精神,是我所敬仰的,也是我所不能达到的境界。我的人生挫折与他相比较也不值一提。幸运的是,在我18年的人生经历中,与这位英雄人物有过一面之缘。

在小学的时候,品德老师带领学校几个同学一同前往隔壁小区中朱彦夫老先生的住宅,拜访他。我是一行人中低年级的一位,老师告诉我,朱彦夫是一位民族英雄,上过战场,身负重伤,为国争光。现在回想那天,走进那间屋子的时候,屋子黑暗,空气中伴随着潮湿的气息。朱彦夫老先生坐在板凳上,面对陌生的环境我站在老师的背后,静静看着屋里发生的一切。老师问我们有什么想问的吗,我看着学长学姐问了许多问题,我却支支吾吾说不出来什么。具体的对话内容我早已记不清。依稀记得在最后的时候,朱彦夫老先生对着我们说,要好好学习,将来长大成人回报祖国。当时的我,对于回报祖国并没有很清晰的概念,更不明白什么程度才算是英雄,我也不清楚他的人生经历是如何挺过的。如今想来,我曾与他在同一个空间待过,我也深感幸运。

现如今,我依旧无法切身体会,身残志坚经历这一切,并写下两本自传。在我的十八岁,我从高中升入大学,面对陌生的环境、迷茫的学业,我崩溃过无数次。在十八岁的朱彦夫,在天寒地冻的土地上完成任务,为了完成任务身体遭受重伤。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现如今,已是和平年代,但我也不能忘却那一代和朱彦夫一样的千千万万个的英雄人物,为了我们的幸福生活而牺牲了自己。“没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或许穷极一生我也做不到朱彦夫先生那般伟大,但我愿意尽我所能,有一分热发一分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