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2001 袁宏维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中叶进步的政治家,朴素唯物主义哲学家和著名的文学家。在《子刘子自传》中自称是西汉景帝贾夫人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据此刘禹锡是属于汉族的。他的父亲是一位品学兼优的人,从小便对刘禹锡严加管教。他的母亲卢氏出身于范阳士族。范阳卢氏士族的远祖在汉、魏、晋几朝都做过大官,至唐初还自视门第甚高。受到家庭氛围的影响以及十分浓厚的儒学气氛的熏陶下,刘禹锡自幼便聪明好学,很有教养。
贞元十一年,刘禹锡“以文登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他通过了应试,踏上仕途。然而贞元末年朝廷的政治空气十分险恶,据白居易说,已经到了“人家不敢欢宴,朝士不敢过从”的地步。于是“永真革新”前进的步伐受到了万般阻挠。
刘禹锡与王叔文、柳宗元等人关系甚密,定为死交。贞元十九年末,韩愈因上疏直谏宫布市的弊端和要求减轻人民的负担,而被贬为连州县令。随着朝廷内部的政治斗争日趋激烈。韩愈直谏被贬,使刘禹锡、王叔文、柳宗元等革新派认识到改革问题并不简单。即便如此,革新派并未停止前进的步伐,耐心而谨慎地等待着改革的时机。
顺宗即位后,依靠王叔文、王伾等人的辅佐,并以王叔文、刘禹锡、柳宗元形成了革新集团的核心人物,“时号二王,刘,柳。”以“二王刘柳”为核心的革新派在顺宗的支持下,对德宗时期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弊政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措施。这些改革措施,虽然只是革新派计划中的一部分,但已触动了宦官,藩镇和腐朽官僚的既得利益。使人民负担减轻,对整个社会来说是有益的,在历史上也具有进步意义。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王夫之在评价这场政治革新运动时说:“革德宗末年之乱政,以快人心,清国纪,亦云善矣。”
然而好景不长,这场改革运动以“内抑宦官,外制藩镇”为目标,遭到宦官,藩镇这股腐朽势力的联合反扑。顺宗自即位以后,病情还未好转。处于革新派对立面的宦官集团趁机提出了“建储”的问题,并不断向顺宗施加影响和压力,逼迫顺宗立李纯为太子。贞元二十一年七月,顺宗被迫同意让太子监国。“永贞革新”宣告失败。
宪宗上台后,开始迫害革新派人士,刘禹锡被贬为郎州司马。他带着精神创伤的痛苦,开始在坎坷不平的贬谪道路上艰难跋涉。他后来在《游桃源一百韵》中所说的“祸来昧几兆,事去空叹惜”是当时郁闷心情的真时写照。在此期间,他遭受种种打击与不幸,但与恶势力作斗争的信心和勇气却并未动摇。他不愿自甘沉沦,不屈服于命运的压力,不断磨砺自己的意志。他写下《砥石赋》把自己遭贬的不幸视为宝刀蒙垢,不足为耻。
如果我们确信命运的魔爪是自己的,就看人遭遇到的时机如何。如此来看,成功不是我个人的荣誉,失败也不是我个人的耻辱。时机失去了,何必去想它。时机到来了,也不需要期待。尽管道险路阻,阴云密布,还要像骏马一样冲破边塞,像雄鹰一样飞跃云霄。刘禹锡虽然身处逆境,饱经风霜,但他依然保持着自信乐观的情绪和对生活的热爱。他坚信,命运的轮盘正往另一面旋转。苦尽甘来,必有冲破天际之时。
刘禹锡一生多次被贬,在被贬为安徽和州通判时,当地县官多方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县城南门,面江而居。而他并未埋怨,并撰写一副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百帆,身在和州思争辩”。此举气坏了县官,又令刘禹锡搬至城北门,由三间改为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又写了一副对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半年时间他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为斗室并因此写下《陋室铭》一文,可见刘禹锡的可贵之处就在于能以乐观向上的精神排除苦闷。生活的阻挠也只是快乐的另一种形式,又何苦纠结于是非之中。
如果命运是一场透明的旅途,那么什么又是你的引路人。每当止步不前,别担心,别丧气,那是引路人在和你捉迷藏。你若相信,它永远等候在那个角落。闭上眼睛,你若相信它便出现在你面前。即使跌倒,你若坚强,它不过是在和你开玩笑罢了。即为旅途,道阻且长,则以旅者之心相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