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小传:杨天成,武昌理工学院文法与外语学院汉语言1601班学生,来自江苏省南通市。现任湖北省高校国学联盟干事,当下月刊签约作者,轩辕春秋文化论坛文字编辑。曾出席江夏区作协换届会议,高校文联会议,多次参与组织出席湖北省国学大讲堂。
爱好读史书,写作,弹古琴和吹笛子。作品曾见于亲青春杂志和扬子晚报, 长篇著作《漫笔中华史》正在创作中,已得到中国标准出版社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申请国家级项目,国家教育部下属高等教育司立案。获湖北省高校国学知识竞赛团队优秀奖,湖北省杏林杯征文比赛二等奖,湖北省一二九诗歌散文大赛一次三等奖,一次优秀奖,冰心诗歌散文大赛省二等奖,校超级演说家三等奖,我与文学有个约会征文比赛二等奖,一二九诗歌散文大赛一等奖,新生杯辩论赛一等奖。
从小萌生的文学梦想
“我文学路上的启蒙家是爷爷,小时候,爷爷总喜欢把我抱在长江边的码头上给我将故事,西游记、太平天国,这让还没有开始识字的我对文学就产生了兴趣。”
“我发表的第一篇作品是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发在一本小杂志上,《小象与小河》,那时候因为自己的作品被发表了高兴了好几天,还向周围的朋友炫耀了一番。”杨天成在谈到自己第一次发表作品的时候这样说道。这次作品的发表,为杨天成的写作梦想奠定了基础。
初中的时候,当代作家曹文轩到杨天成的学校做一次讲座,讲座之后,这个有想法,爱好文学的男生和曹文轩老师交流了自己的一些想法,曹文轩老师温和儒雅的言谈举止给了这个男孩很深的映像。“时间太久了,我已经忘了当时和先生之间的谈话内容了,但是从见到先生的第一眼就坚定了我走文学这条路的决心。”
“我很喜欢曹文轩老师的《大王书》,《大王书》是作者基于对文学世界想象残局的强烈不满而发布的郑重宣言,是作者对于责任感的展示。我很渴望成为曹文轩先生那样的人。”
趁年轻,趁有梦,作有意义的事
刚进大学,杨天成就加入了很多与文学有关的学生组织和社团。大学生通讯社、校团委宣传部、梅南文学社。杨天成的大学生活是很忙碌的,每天有各种稿子要写,有许多讲座交流会,不是写稿,就是在去会场的路上。杨天成不认为这种生活是忙碌的,他说这样的生活是充实的,因为每天都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周末的时候,杨天成经常组织许多有相同兴趣的同学到图书馆六楼的空中花园或者光明顶去诵读国学经典,和大家一起讨论文学。有时候他们也会去湖边站桩。每个月他都会组织大家去各所高校听国学讲座,学习笛子和古琴。
大一的时候,杨天成曾代表学校去参加新东方杯湖北省高校竞赛,从报名、拉队伍、联系国学联盟的干事长,都是杨天成自己一个人完成的。第一次组织这样的比赛,杨天成没有任何经验,也遇到了许多困难,知识储备量不足,同伴之间默契度不够,准备时间也不够充足,但是他还是坚持了下来。最后杨天成组织的队伍在半决赛中获得团队第五名,以及团队优秀奖。在评委点评和颁奖阶段,省国学研究会的副会长,中南民族大学的余和祥教授给了杨天成中肯的评价,建议和鼓励。
文学,永不停歇
在文学的路上,会遇见很多困难,但杨天成从没有放弃过。作为一个签约作家和文字编辑,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思路凝滞,很多人在这个时候都会选择放弃,杨天成则不然,他会选择暂时放下笔,去读书,去放松心情,和朋友们讨论。
他说既然选择了文学这条路,那就必须坚持下去,纵有荆棘相伴。
杨天成很喜欢国学,喜欢和朋友们一起去图书馆六楼诵读国学经典,也喜欢在汤逊湖边上站桩,调养身心。有很多人对这样的行为不能理解,甚至觉得这样的行为是另类,家里人也有不赞成他搞文学,他们认为他完全可以经商,继承家业,吃喝不愁。可是杨天成不再意别人的眼光,一直走在文学的道路上,没有停歇。
在谈到未来时,杨天成对记者说道:“我想考上文学系的研究生,能够继续深入了解文学,以后当一名老师,教书育人,闲暇时写写文章,看看书。有时候,一杯茶、一本书这样的生活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