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栏的话: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在过去的20年里,无数学子从武昌理工学院毕业,他们去往了全国各地乃至全球各国,他们秉持“追求卓越,走向成功”的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勤勉自励、精进图强,曾经的懵懂少年变成如今意气风发的青年。然而,无论距离相隔多远,他们对母校却一直思恋不变,武昌理工学院就像一块巨大的磁铁,牢牢地吸引着每一位曾在这里学习、生活过的人。
从本期起,中南在线将开设“凝情母校”栏目,陆续推出武昌理工学院校友在校时的所见所闻以及离校后的所想所感,为校友们追忆往昔,诉说情怀提供平台。
十一年新闻治学路 感恩母校长情陪伴
周良成
校友名片:
周良成,男,武昌理工学院(原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商学院会计0702班学生,现就职于荆州人民广播电台,担任记者。
2009年2月25日,我国新版记者证正式投入使用,那时候我在学校读大二,当天从电视新闻中得知了这一消息,我心里默默地想,如果我也能有一张记者证,成为一名记者那该有多好。七年后,也就是2016年6月14日,我终于领到了属于自己的、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颁发的记者证。
我是武昌理工学院(原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2007级会计专业的一名学生。在校求学这四年,对我影响极大。没有来学校以前,我就在梅南山下BBS上得知学校记者团在招新,当即就报了名,毫不夸张地说,我从走进学校大门第一天起,就被记者团《梅南山下》编辑部录取,成为了一名校园记者。
大一一年我在《梅南山下》上发表了很多文章。大二上学期,我带领一批学弟学妹做了多组大型报道,其中以《改革开放三十年三十人三十事》最为自豪。当年正值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很多人的策划都不够出彩,而我的这个策划得到了大家的认可。稿件后来在学校“中南在线”网站上发表,引起广泛关注。
大二上学期,我写了一篇标题为《我想成为一名记者》的工作总结,在记者团一次例会上,团长让一位同学在全团成员面前朗读了我的文章。大二下学期,我被校团委正式任命为大学生记者团第七任团长,为此我付出了大量精力,但收获最大的也是我自己。
毕业后,我梦想成为一名记者,但是苦于自己非科班出生,而且学历不高,总难以如愿。毕业第一年,我先后做了网站编辑、工业成本会计、仓库保管员、服务员、外贸员等9份工作。最终因缘际会,我于2012年4月24日,成为了荆州人民广播电台的记者。这是我的第10份工作,一直干到了现在,至今已6年有余。
在成为记者的前几天,我偶遇时任《长江日报》记者的朱建华老师,他以前是我校宣传处指导老师,也是我的新闻启蒙老师。与他的交谈,让我坚定了走新闻路的决心。他对我之前的工作经历也很感兴趣,并撰写了一篇《大学毕业“跳蚤哥”2年9换工作 最短1天最长4月》报道,文章刊登后被新华网、凤凰网等100多家网站转载,还成了上海某著名物流集团员工内部培训材料,以及当年某地公务员考试的题目。
在2012年,也就是我当记者的第一年,我做的《油条夫妻用良心卖油条》系列报道获得了2012年度湖北新闻奖一等奖,这是湖北新闻界最高奖,当时我25岁。当年全省仅90人获此殊荣,我破了两项记录,一是成为参加工作第一年便获得湖北新闻奖一等奖的记者之一,二是湖北新闻奖一等奖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获得者之一。
随后的六年里,我又获得了20多项省市级新闻奖。凭借多年新闻工作的努力和在互联网方面的探索,在今年3月,我入围了团中央组织的“中国青年好网民”评选“产品创作类”候选人。
这些成绩的取得,我认为最感谢的还是四年的大学生活。其一,梅南山上茂林修竹,汤逊湖上碧波万顷,美丽的环境让人时时怀想,美好的环境诞生美好的人,合情合理;其二,学校军训前就开展“素质拓展”,从入学第一天起就培养同学的通适素质,这是其他高校所没有的,从中收获满满;其三,学校邀请“成功素质教育”方面的多位专家,每周为我们上课,让大家收获很多新观念;其四,学校丰富的社团生活,还有记者团与我四年的陪伴,这段经历改变了我的人生方向,让我一路逆袭成为一名职业记者。
感恩那些年我遇到的人、做过的事,感恩学校的“成功素质教育”理念,感恩校团委老师的栽培,感恩所有记者团的成员,没有你们就没有我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