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武昌理工学院新闻网


当前位置: 在线首页 » 魅力人物 » 正文
Charm
魅力人物

蔡传喜:爱做科研的体育老师

校对: 责编: 终审: 时间:2020-05-08 阅读:

大通社记者 郑思颖 报道

“教学与科研,两者相辅相成。”

——蔡传喜

蔡传喜,武汉体育学院硕士毕业,专业研究“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武昌理工学院体育教师,主要教授太极拳。身为一名体育教师,在教学之余醉心科研,醉心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他的《新时代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智慧的现代表达与运用研究》论文获得2018年“第六届申江国际武术论坛”二等奖;2019年11月16-18日,蔡传喜老师参与撰写的论文《弘扬中国武术文化的根本导向——基于习近平文化繁荣的系列重要讲话》参加了在浙江杭州举办的“2019年杭州萧山武术文化湘湖论坛”征文活动,经专家组评审,被大会录用,并荣获二等奖;2019年12月13-15日,蔡传喜老师所著的《“一带一路”视域下太极拳文化国际推广研究》参加了在湖南长沙举办的“2019年全国武术论文报告会”征文活动,经专家组评审,被大会录用,并荣获二等奖。

一位有着20多年“武龄”的“90后”体育教师在多年习武之后转型科研,作为一名高校体育教师,他喜爱这个身份,沉浸在学生一点一滴的进步之中,并坚持用科研融合实践的方式传承与发扬中华传统武术文化。

醉心科研,关注武术传承

“按常理说,习武术一般是以技术为主的,我是转型了。”谈及为何爱做科研,蔡传喜老师笑着说道:“因为技术修炼到一定年龄,很难走得长远,所以我转投文化,而文化不受年龄的限制。”蔡传喜顿了顿,继续说:“如果我到了70、80岁,我依然可以读书写作,但搞技术不可能,所以我很早就开始转型,大学时开始学习文化,写文章。”基于这样的思考,蔡传喜在研究生期间开始学习并发表文章,还积极参加各项会议进行学习交流。

但做研究很苦,没有周末,没有寒暑假,写起东西时更是常常忘记了时间,“有时写了起劲了,过了很久一看,都5点钟了,天都快亮了。”蔡传喜无奈地笑笑。那时他每天查资料,熬夜写文章,甚至有时走在路上突然又有了新的思路,他赶紧把新的想法记下来,再进行补充与精进。

在研究生期间,蔡传喜就跟随导师参与研究了国家级人文社科类非遗文化研究等相关课题,为工作中继续做科研埋下基础。2018年来到武昌理工学院后,蔡传喜更是没有放松在科学上的研究,同年4月进行申请,9月公示,10月被选为国家课题的、由蔡传喜老师负责的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青年项目《“一带一路”视域下武当武术文化国际推广研究》成功于11月顺利结项。

为什么会从这个角度切入呢?“选这个课题的原因是因为我从事的研究方向是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中国武术门派众多,蔚为大观,一定要从一个具体的点着手才具备代表性。”蔡传喜解释道:“我又是湖北人,从小生活在这里,我就想到了可以立足湖北的地域文化。而最具特色的自然是武当山的武当武术,这是我选择这个议题的初衷。”

为什么是在‘一带一路’视域下呢?“作为文化名片进行体育外交,我国最早的是乒乓球,其次就是太极拳。”蔡传喜说:“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武当武术,它的国际推广也要服务于国家的整体策略。”

有了这个想法后,蔡传喜就更加关注武当武术方面的事情了,尤其在它如今的现状以及传承方面,蔡传喜迫切想要进一步的了解。2015年,因参加全国武术论文报告会得以去到武当山,蔡传喜在那里待了三天,不仅看武当山下的道馆,还采访了武当武术的传承人,在交流中发现武当武术文化在传承中是受阻碍的,这更加坚定了他做这个项目的决心。

蔡传喜在学校正是主要以教授太极拳为主的,这又给了他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深入融合的机会。经过不断的修改与精进,11月顺利结项后,2019年12月13-15日,蔡传喜带着这篇《“一带一路”视域下太极拳文化国际推广研究》参加了在湖南长沙举办的“2019年全国武术论文报告会”征文活动,经专家组评审,被大会录用,并荣获二等奖。

那些在人类历史上历尽淘沙留下来的“熠熠光辉”是因为总有一部分人在记得,并且不断将其与新的时代、新的形势所融合,才变成更好的样子,被更多人所看到,所记得。

醉心教学,享受育人的快乐

“下一个动作左揽雀尾,一——左脚尖往外撇,重心移到左腿上;二——身体左转,左肘自然带动左掌下移;三——右拳变掌自前而下向左弧形抄至腹前……注意动作要慢、慢、慢——”操场上,蔡传喜老师在前面带领大家打太极,后面的同学们队伍整齐,神情认真。

对于教学,蔡传喜的态度是“走快乐体育路线,让学生自身受益”,“这也正是教育部的要求,太极拳作为一门公共体育课,大家只需要了解即可,在动作路线清晰、方向明确的基础上,能够开心地学习,这就很好了。”蔡传喜对于学生并没有过高的要求,因为太极拳并不是专业课程,不需要进行专业化训练,但在教学中,如果发现有学生适合这项运动,蔡传喜会单独与他辅导,教导有别于教学的东西。“更多的是为了锻炼身体,也是为了太极的推广和文化传承,但不是因为比赛,而是希望学生他能自身受益。”

工程造价1801班的郭偲偲就是蔡传喜发掘的“好苗子”之一。“蔡老师会给我们不定期分享一些武术视频,还会积极与我们交流学习的心得,指导我们的练习与锻炼。”郭偲偲说道。蔡传喜在教学中会注意发掘那些对武术有真正兴趣的学生,并且给予针对性的指导。“蔡老师很有亲和力,很耐心地教导我们,积极地鼓励我们。有同学打得不太好的,只要想认真学他都会很乐意教,很耐心地一点点指导。”跟郭偲偲同班的潘昌文说。

在教太极的过程中,蔡传喜并不要求每位同学都做的一模一样。这是为什么呢?“如果每个人都打的一样,那就不叫太极了。”蔡传喜笑着说:“太极是动作路线与方向一致,但每个人的风格却不同。”蔡传喜老师用更加形象的比喻来解释:“好比人的构造相同,穿衣服也都要穿,上面是衣服下面是裤子,这些都是固定的,但如何打扮却不。有的人可能爱穿牛仔裤,有的喜欢休闲裤,有的爱长袖,有的爱无袖,这是个人的风格,就像打太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味道,不要求每个细节都一致。”

学生的进步也会让蔡传喜保持学习的劲头,“为了教给学生更多、更好的东西”,他自身也在不断精进中,对自己严格要求。教学与科研,教学是基础,对科研也有很大意义。“就像武术,技术与理论二者缺一不可。没有技术,科研理论无立足之地;没有科研理论,技术也走不长远。科研是技术的支撑,也是技术的论证。”谈起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蔡传喜用武术中的技术与理论来类比:“同一个动作,有不同的方向,他说这样做,他说那样做,到底怎么做呢?这就需要理论的论证与支撑。”但只会理论也不行,“光说不练假把式”,上台把这段动作打出来,这就能验证谁说的对了,理论与技术在教学中相辅相成,教学也为科研提供了更多的实践依据。

醉心习武,那时练武是真的苦,现在很幸福

“我左手一式太极拳、右手一剑刺身前、扫腿这招叫清雪、破轻功飞燕;我奇筋异脉力破天、一身正气荡人间、除暴安良我心愿……”真正的习武,所有的招式都源于千遍万遍练就的基础,这也正是蔡传喜最初习武时的真实写照。

5岁的小蔡传喜正在上学前班,回家了不上课时,就跟随着师父习武。“师父是亲戚,那时候不像现在,报个武术班就能学,都是亲戚才肯教,而且是单线传承。”蔡传喜回忆道:“那时候对师父很是尊敬,遵循着三拜九扣的规矩,逢年过节还要去看望师父。我的童年完全是在武术中度过的,甚至可以说没有童年,我同龄人都在到处玩,而我,只有训练训练训练。”

那时练武术条件非常艰苦,没有遮风挡雨的室内体育场馆,更不要提绿荫跑道了,只有公园里的泥巴地,如果下雨了就根本没办法练。只有精英才能进入训练馆训练,而所谓的“训练馆”也不过是一个可以稍微避雨的地方,窗户是破的,地上都是水泥,没有瓷砖,连门都是破的,条件不可谓不艰苦。

“我们这一辈,师父看中你才能学习,不然学不了。冬天得穿着短袖拼命练出汗才不冷,所以我很珍惜现在这样好的场地,现在的学生很幸福。”蔡传喜感慨道。“要想练就绝世武功,就要忍受常人难忍受的痛”,就像歌词里写的,蔡传喜在训练时受了太多的伤,忍受了太多的痛,“没有一块地方是好的”,手肘、膝盖、踝关节……到处都是习武的“痕迹”,直到现在他的头上还有以前训练头顶翻时留下的印记。

现在的蔡传喜更加珍惜如今的学习与练习环境,课余时间,他坚持锻炼,喜欢慢跑,偶尔攀岩、格斗、射箭。“我特别喜欢射箭,家中还有很多射箭的靶,这是我的一个兴趣爱好。”除此之外,蔡传喜还经常看人物传记和纪录片之类。工作后依然坚持学习、阅读、写文章,“文化是一个长期积累的事物,短期突击是不可能具备的,一定要经过长期的储备。”

从小习武,现在走入高校育人,蔡传喜发觉自己更加享受教书的快乐。“其实高校老师一直是我梦想的职业,和学生们相处,我感到非常快乐。”近日,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发布《教育部社科司关于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立项的通知》通知,经过前期公示,蔡传喜申报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与履行路径研究》项目获得教育部批准正式立项。在教书之余,做研究,搞科研,研究文化,醉心武术传承,期待蔡传喜在“文武兼修”的路上会越走越远。(完)

1111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02DocumentNotSpecified7.8 磅Normal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