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武昌理工学院新闻网


当前位置: 在线首页 » 媒体关注 » 正文
Media
媒体关注

工人日报:【新闻广角】被手机“绑架”的“低头族”

校对: 责编: 终审: 时间:2014-02-23 阅读:

地铁里的低头族。本报记者 杨登峰 摄

编者按

  “这个每天陪伴我们16个小时的手机,正成为人们一个新的“感官”,不管主动使用还是被动被其召唤,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这个小玩意儿来感知世界和被世界感知。”

  十年前,一部名叫《手机》的电影红遍大江南北,那时,手机逐步取代固定电话,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也引发了当时人们所忧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十年之后,智能手机逐渐普及,在掀起新一轮技术革新的同时,手机的功能也不再局限于沟通功能,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台式电脑,成为人们的首选上网工具,还能兼具各种娱乐功能。拿起手机,随时随地都可以浸泡在网络之中,“低头族”兴起的背后,是人们对于互联网的过度依赖。

  技术的进步本无可厚非,但很多人把用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的技术,变成了彼此隔离的封闭工具。“低头族”正在成为一种日渐严峻的社会病,加剧人与人的沟通障碍,导致人情淡漠、亲情疏离、思考退化、认知浅薄。

  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不是虚拟的。我们身边每一个默默关注你的人,也不只是通讯录里的一个简单的号码,夸张的头像。

  至少,多数时间,可以放下手机,陪陪家人。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去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年增长率为19.1%,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2年底的74.5%提升至81.0%

  八成网民使用手机上网,使其成为我国国民上网第一大终端,网民人均每周手机上网时长近12个小时。另外,手机即时通信网民数为4.31亿,较2012年底增长了7864万,年增长率达22.3%

  “低头族”一词也随之走红,这些人在许多场合,只顾低头看手机,却忘记了真实的世界。

  悄然蔓延的冷漠

  随着“低头族”规模迅速壮大,手机如同“第三者”,与人们争夺着友情、亲情与爱情。据媒体报道,青岛某家庭聚餐,儿孙全在玩手机,受到冷落的老人一怒之下摔盘离席;一男子新婚夜忙刷微博,妻子愤而闹离婚;而据广州海珠区法院的统计,“90后”的离婚理由中,“爱玩手机”竟赫然位列第二位……

  “原本难得一聚,结果人人埋头摆弄手机,看微博,发微信,与其说是朋友聚会,不如说是‘手机开会’”。这两天,在参加过一次朋友聚会后,赵小姐极为不爽:“大家到底是在玩手机,还是‘被手机玩’?这成了一个问题。”

  公交车上打游戏,等电梯时刷微博,闲暇时间看视频……如今,很多人不知不觉间就成了“低头族”。然而,移动互联网在随时随地带给人们快乐与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小觑的隐忧,如不加重视与防范,随着4G时代来临,这些问题还可能愈演愈烈。

  “上网、游戏、聊天、购物……除了洗澡,我手机从不离身,连吃饭的时候都得看上几眼,它就像一个人造器官,已经长在我身上,无法割舍。”26岁的蒋小姐笑称,她对手机的依赖,胜过闺蜜与男友。

  而29岁的王女士,因丈夫痴迷于手机,最近正大动肝火:“辛辛苦苦做了一桌子菜,谁知老公上了桌还一个劲儿地玩手机,根本不怎么和我说话,我真想大喊一声‘以后你就跟手机过吧’!”

  “低头族”源自英文单词"Phubbing",这个新生单词,由phone(手机)与snub(冷落)组合而成,大意是因玩手机而冷落了周围人的行为。如今,这种行为,正给国人现实生活带来普遍的痛——“世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一起,你在玩手机”——这句风靡网络的话,形象地揭示出手机给人们相聚时带来的无语和隔膜,从某种角度说,由于习惯了低头与手机交流,一些人已变得不善于面对面与他人相处。

  不再阅读的一代人

  许多“低头族”机不离手的理由之一,是手机可以节省时间成本:“现在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人们可以自由支配的整块时间越来越少,但等车、赶路等‘碎片化’时间却越来越多,手机可以随时随地让这些零散时间得以最大化利用。”

  不过,正如作家刘震云在剧本《手机》中所说,“手机好像有生命,它对使用手机的人产生一种控制”。一旦染上“指尖上的毒瘾”,手机常常反客为主,不仅霸占生活的边角缝隙,还开始蚕食与切割人们相对整块的时间,甚至让沉迷者迷失人生方向。

  资深“低头族”吴先生,向记者坦承,目前他的生活已彻底被手机绑架:“无论平日上班,还是周末在家,每隔一会儿,必须看看手机有没有新信息,否则便隐隐不安;无论上电影院看场电影,还是难得外出旅游一趟,都得一会儿一发微博,及时与朋友们分享。”

  这一幕带来的后果,或许旁观者看得更清楚。今年7月,旅居上海的印度工程师孟莎美,针对中国“低头族”泛滥的盛况撰文说:“人们都在电话上,不打电话就低头写短信、刷微博或打游戏——或喧嚣地忙碌,或孤独地忙碌,惟独缺少一种满足的安宁……微博和微信的太过流行也让我担心,它们会不会塑造出只能阅读片段信息、只会使用网络语言的下一代?”

  在这篇题为《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的文章中,孟莎美指出,真正的阅读是一段段无可替代的完整生命体验,不是那些碎片化的信息和夸张的照片和视频可以取代的。“当下的中国,缺少那种让人独处而不寂寞、与另一个自己——自己的心灵——对话的空间”,她说:“如果就此疏远了心灵,未来的中国可能会为此付出代价。”

  手机带来的 “ 流行病 ”

  “上班看电脑,闲暇玩手机”一些“低头族”戏称,自己“整个人生就是从一块屏幕切换到另一块屏幕”,而这样的生活,也导致许多疾病接踵而来。

  且不说眼干、眼涩、近视等问题,“睡觉之前,不玩会儿手机就失眠”的闫先生,最近眼睛发生黄斑病变,求医后才知道,手机、iPad等产品散发出波长介于400-500纳米的蓝光,会伤害视网膜,特别是在黑暗中近距离观看屏幕,会大大增加黄斑病变几率,严重的将导致不可逆转的失明。据了解,近两年来,30-40岁的眼部黄斑病变患者激增3成,其中大多数都是智能手机的重度使用者。

  不只是各种眼疾,有关医疗专家提醒,看手机造成的颈椎危害,比看电脑高几十倍,而且,长时间低头使用手机,还会诱发肌腱炎与关节炎,并引起自律神经失调,久而久之影响脑神经。韩国专家也指出,过度依赖手机,会患上“数码痴呆症”,出现记忆力、专注力下降等早期痴呆症的迹象,严重者连自己的电话号码都记不住。

  虽然无法判断有多少“低头族”正向“数码痴呆症”迈进,但“手机分离焦虑症”显然已成为我国社会当下一种“流行病”,不少人“手机一离手,就无所适从”,有人甚至到了“玩手机,不要命”的地步——因低头看手机而坠坑、坠楼、坠电梯,或遭遇交通事故的报道,屡见报端,以致有网友慨叹,“再这样闹下去,手机迟早会变成手雷。”

  手机带来的社会问题,已引起一些国家的警觉。为摆脱手机的控制,美国一位设计师发明了一款手机监狱玩具,这个用铁栅围起的小型监舍,可同时“关押”6部手机,“刑期”最长1个小时,如果机主企图让手机“越狱”,“监狱”就会警铃大作,很受市场欢迎。

  与之异曲同工,美国年轻人当中,还盛行一种“叠叠乐”游戏:朋友聚餐时,把每个人的手机都摞在一起,谁忍不住先拿,就要负责买单,目的是“让人暂时告别手机,重归人际交流”。而该国一家餐馆日前推出的最新服务,同样令人不禁心头一暖——顾客就餐期间,只要将手机交给店家保管,就能享受餐费95折优惠。

  值得庆幸的是,在我国,越来越多人开始意识到不当使用手机所带来的危害。20137月,武昌理工学院的51名大学生开展了7天“无网无手机”的生活体验活动,发起人说:“我们无法完全拒绝网络,但是可以改变依赖网络的坏习惯。” 还有网友建议:“每月都设立一个无机日,这一天,我们专心陪家人,做自己喜欢的事,坚决不碰手机。”

http://acftu.people.com.cn/n/2014/0223/c67502-244376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