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这个庞大的虚拟世界里,我们每个人都被紧紧连在一起。互联网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在那个世界里,多种思维相互冲撞,多种文化相互交融借鉴,各种语言相互学习,就是因为这样的相互作用,造就出了缤纷多彩的虚拟空间。但是硬币都有两个面,互联网在服务便捷人们的同时,它的缺点也显露无遗,被影响最为深远的还属青少年。在网络用语逐渐发展起来的同时,文化中的某些观点主宰着它,同时又与之对抗。
且看今朝,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需要载体去继承发扬壮大,而网络正是文化传播的得力助手。一条短视频,一个消息,一首歌,一篇报道都可以把我们的文化传播出去。个性化,独特化的时代,需要我们展示个性,推陈出新,但也不要忽略本源,放弃主干,偏离轨道。有一个听起来不雅却非常常用的词语——“㞎㞎”,听到这个词语很多人会心生疑惑,这个词语是什么?怎么没见过?那换这个词语——“粑粑”,疑惑便随之解除。正是“粑粑”这个词语,折射出了一些问题。“粑粑”正确解释是:饼类食物,是广西,贵州,安徽等地最著名的特色小吃之一,制作方法多,风格迥异,十分美味,但又有多少人人知道“㞎㞎”这个词语呢?当我们提到“㞎㞎”的时候,大家想到的只有与它有着相似读音的粑粑,但此“粑粑”非彼“㞎㞎”,试想又有多少人去探究“粑粑”和”㞎㞎”呢?一个小小的词语并不代表什么,但换种角度看就是对美食文化的“亵渎”,这种现象在网络空间屡见不鲜,对此,我们应当有清醒的认知与思考。
透过网络用语,我们可以看见来自青少年迸发的创造力,望见互联网发展的美好前景。创造不完的网络用语,层出不穷的新花样,都为我们的生活添姿添彩。亚洲飞人“苏炳添”打破纪录,突破自己,创造奇迹,我们直呼yyds",对“苏神”的战绩交口赞叹,"yyds——表达我们对“苏神”由衷的赞美敬佩之情;在电影《八佰》片段中,一个又一个革命战士手抱炸药包,同仇敌忾视死如归,纵身一跃地同时喊出自己的姓名和籍贯,这一幕戳动人心,令无数人为之动容,各位观众大喊“破防”,而“破防”一词细致准确的描述了此时此刻的心情,完美诠释了内心的震撼与感动。一个又一个网络用语,或许来自某个游戏大佬的改编,或许来自某个字词谐音,也或许来自人们丰富的想象。这些网络用语,满足了我们的娱乐需求,起到了“连带效应”,可以让更多人参与到氛围中来,体验了新时代的快节奏生活,当我们感受到时代的新力量,更好地为文化传播贡献出自己的青春活力。
世界,民族,国家,社会都是由人构成的,以人为主,为人所用,管好自己的手,端正自己的思想,理性正确地去看待网络用语与我们的文化,营造清朗和谐的网络环境,发现更优美有趣的网络用语,推动文化的发展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