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可依 汉语言2003
中华五千年,若说有什么能够给这亘古的历史留下足够浓墨重彩的一笔,那这个话题绝对离不开古典诗词。
古诗词的历史悠久,历经千年时光的磨洗,流传下来的却是经典中的经典,不少的诗人词人也随之而千古流芳。那么为什么说诗词的魅力一部分在此呢,因为它代表的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它同时也是我们特有的一种文化。跨越千年的羁绊,与诸位文人对话,体验诗词的情感冲击,神游其间,那是何种体验啊!
因为不同种类的诗词,写出的感觉和意境也不同,因此给人的感触和体会也不同,那当时的意境更不一样。所以它的多样性,全能性也体现出来,因为它涵盖的太广,几乎让每一个人都能感触到属于自己的那份独有情感,所以对于每一位读诗词的人来讲,这是一中前所未有的体验。所谓的触景生情在此也并不只是见实物实景而有所情所发,诗歌中的景便是此处的境——意境
要说诗词的价值体现在哪里,我觉得其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带给我们精神上的享受。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诗词正是展现这一气质之所在。它是由内而发,流露于言表,长时间的积累,达到胸中藏有山河之势。还有所谓的自信便由此而生,那是一种才气,真正的精神之气!
诗词是我国特色,它讲究押韵,强调韵律,诗的文体是很严格的,段数、句数、韵律、字数、句式、平仄都是固定的,不变的。而且诗词还适合所有热爱诗词、热爱传统文化的大众群体。诗词还是个最好的写作教材,可以用最凝练的笔触,最传神的语句,写出最深挚的情感。
一如激发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何等的雄心壮志,也有“行至水深处,坐看云起时”的闲适与安逸;有“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豁达与积极向上,也有“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豪放与大气。通过诗歌触摸历史,增长见识,丰富阅历,提升自己。
我们中国人生来就与诗歌相伴,从《诗经》到最鼎盛的唐诗宋词,华夏大地就是个诗词歌赋的国度。在古时候,诗歌就是全民文化。不管九五之尊、达官贵人,还是寒门学士、乞索叫花,都勤于读诗,乐于吟诗,善于写诗。但得意时“仰天大笑出门去”,却落魄时“明朝散发弄扁舟”;只孤独间来个“花间一壶酒”,够畅快际“会须一饮三百杯”。诗词是经,诗人是纬,诗词织就一幅浓浓中国情的画图。
经典引路,诗词为伴。在诗词的海洋里,你会欣喜地发现,那些遥远的面孔,从未如此地鲜活而有趣,那些经典的篇章,字字句句如同珠玑,拨动着心弦。例如爱情:李商隐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崔护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例如友情:“春草绿茸云色白,想君骑马好仪容”,“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日日泉水头,常忆同携手”。
读“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而知春早,读“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而明夏至,读“不堪红叶青苔地,又是凉风暮雨天”而懂秋去,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而晓冬深。诗词亦应风物而来,为景为情,风景具致。
诗词蕴含了中华文化的基因,读诗和品诗便是体会生活的内在,年华的魅力,探索人生的意义,拓展视野的高度,感受传统文化带来的冲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