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武昌理工学院新闻网


当前位置: 在线首页 » 梅南副刊 » 正文
Supplement
梅南副刊

评《大秦帝国之崛起》秦昭襄王

校对: 责编: 终审: 时间:2020-11-10 阅读:

法学2002 张艺朦

  屈原投江、毛遂自荐、鸡鸣狗盗、完璧归赵、渑池之会、长平之战···这些从小听到大的典故,有多少人误以为始皇帝是那个“超级大反派”秦王。但其实,这些故喜背后的主角皆是始皇帝的太爷爷-秦昭襄王赢稷。

  威烈昭彰,天下为骧。

  昭襄王承接了惠文王积攒下的大好国力,执政期间将秦国的强大又推到了另一个顶峰。任用白起征代六国,重创韩、赵、魏、楚等国,又采范雎“远交近攻”之策,瓦解六国合盟功秦之力。至鼎盛时期,秦国已西纳巴蜀,建都江堰而使之成为天府之国;东连齐国,疆土延伸到今山东省西南部城市定陶;北灭义渠,基本解决了西北方面的蛮患;南威楚国,使楚国避秦国之锋而迁都。秦国,真正以大国之势崛起于战国雄之,为秦始皇的统一做了充分的蓄势。

  曾有人半调侃半唏嘘的说:未看《大秦帝国》之前,只知秦国历史是“秦王一秦王一秦王一秦王-秦始皇”,看后才知道,秦国的历史走向是“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一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一秦始皇”。

  我虽从未轻视过秦国历代先王的努力,但到底是一知半解。直至此刻,我才充分了解六代先王的呕心沥血,才明白何调“奋六世之余烈”。看《大秦帝国》的初心是为了了解始皇帝,可渐渐的,我真正被大秦的风骨吸引了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血不流干,死不休战。一秦风古话

  变法强奏,生死相扶。-秦孝公

  公如青山,我如松柏;同心同德,永不相负。-商鞅

  于后世千秋万代,每一户人家的窗户上,我大秦的明月必朗照之。-秦惠文王

  尔等回去,好生吃喝,纵情享乐。没有多少年了,六国说灭就灭了。-秦昭襄王

  敬这大争之世,敬这小酌之时。-张仪、公孙衍

  ……

  在这些搅动风云,纵横捭阖的王侯将相中,令我最为喜爱与敬佩、赞叹与仰慕的,便是秦昭裹王。

  我深感:你是和始皇帝一样;命数极为孤寡的帝王(昭王曾自立为“西帝”)。为夺权必须和自己的母亲宣太后,舅公魏冉这些曾扶持你登上王位的至亲连相倾轧;为真正具有一颗杀伐决断的王心,忍痛亲手处死与自己有血仇的挚爱魏优伶;为平秦魏刀兵,不惜以太子赢倬为质质于魏国;为避秦国内乱,令战功赫赫一代杀神的白起自裁。

  又或者,你是血冷心冷,命定王者。即或有过犹豫踌躇,也永远会为了秦国之功业做出如一的选择。后来的后来,你是铁腕霸主,是孤家寡人,是两鬓斑白壮心不已的当世英豪,是故人尽数凋零,参透天地人者的老秦王。你清醒孤独地走完了自己选定的道路,可纵然踽踽独行,亲朋散尽,你也不会后悔。因为你记得叔父赢疾离世前对你的谆谆教诲:“切莫悲悯自己,要放眼于天下。”因为你曾用匕首划开手臂上的血肉,三横一竖终成一个“王”字。它从此化作一道深痕,烙印在那颗久经风浪的帝王心上,今生今世都不会淡化了。

  今时今日,那些字句仍言犹在耳:

  “若赢稷可以选,不愿生在王族。王族的血是冷的,说的话是假的,做的事不可渎。”

  “为了我秦国能进取,何人不可舍,何人不能弃?”

  “王道不行,便取兵道。”

  “纵然,赢稷此生不能敌。赢稷的子子孙孙,父王的子子孙孙,终有一日,能够统一六国,成就一番大业。”

  “天、地、人,寡人算是,参透了吗?”

  昭王,你的心肠着实比在你之前的任何一位先王都要冷,都要硬。所以你孤独,所以你成了寡人,所以在你执政期间,秦国终能以大国之势崛起。或许你不需要安慰,又或许对你而言,秦国的强大就是最为深沉而彻底的安慰。

  在那些晨曦前起身,子夜犹未熄灯的日子里,你为秦国的发展费尽心力。只是可曾有那么一瞬间,你会想起某位在血泊或纸堆中的故人,有片刻的失神?他又是否值算你的残忍,最终成就垫于你指掌的乾坤。

  是儿时与父兄嬉戏的时光吗?

  是在燕国的苦寒中与母亲相依为命的记忆吗?

  是与魏优伶的情爱旖旎吗?

  还是和白起范雎相携一场的君臣之谊。

  曾执手夜奔,曾俯舔伤痕,曾相对针锋,曾擦肩背身,曾揽穹顶瞰苍生,曾惜侧畔只一人。

  往事都成丰碑,一座座矗立在你身后曾走过的路途上。而你面前目光所至;是以秦国为中心的战国角逐棋盘,风云变幻,局势诡谲。我想你依然会坚定地往前走,也许怀念,但从不回头。

  风过处,尘无数;昔王都,今乐土。

  这一路,只前行,不回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