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南在线9月8日消息(通讯员 黄斌 报道)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武昌理工学院影视传媒学院切实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帮助学院学生坚定自身理想信念,勇争时代风范少年。在活动开展后,武昌理工学院编导1702班杨茹涵与山东青年政治学院王治皓二人携手组队,来到了位于山东省荣成市宁津街道的小村落——留村,用镜头记录、剖析荣成的新时代文明,一品那缕“十里古香”。
据悉,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山东省荣成市宁津街道的留村正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离开家乡,前往大城市谋求生计和发展。杨茹涵正是看到了这个问题,想到以专业优势来记录村里独居老人的生活状况,可以用最真实的镜头记录村中百态。“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留村人民也在探索如何去建设好自己的村庄,让留村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在杨茹涵和同行的镜头下,可以看到该村先后组织广大党员、网格员及村民的力量,开展了相关的“惠民利民”志愿活动,并通过汉服文化、特色农产品采摘等特色产业带动当地的特色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为爱传递,开设暖心食堂
在活动开展期间,每天早起的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手中的相机户外拍摄。杨茹涵和同伴边走访边了解到该村人民率先开展了新时代文明志愿服务活动,因为充分考虑村里留守老人较多的情况,为老人们专门开设了“暖心食堂”。据悉,当地志愿者们组建了一个系统的备餐小组,在每周一至周五中午十点三十分都会准时开饭,为村里80岁以上的老人和残疾人士提供一份免费的爱心午餐。村里志愿者们暖心的服务也赢得了当地老人的一致好评。杨茹涵记录志愿者工作的同时,也体验了一回志愿者们每天中午到爱心食堂为老人们分发菜品,回收餐盘的生活。在采访志愿者时,他们表示虽然有时候会很忙,可是一想到能够为老人们做好每一次的午饭,在照顾他们的同时,也都会觉得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信用积分,助力志愿服务
在爱心食堂蓬勃发展的同时,留村也通过信用银行和信用书店等多种形式,助力当地志愿活动的发展。在杨茹涵和同伴了解到这样一个以“信用积分“为志愿服务吸引力基础的活动后,不禁产生了好奇。在咨询了有关“信用积分”等相关开展状况后,杨茹涵了解到在以“信用银行”和“信用书店”为代表的一批志愿服务系统的发展下,村民们都纷纷加入到了志愿团队当中,通过自己的力量去为志愿服务出力,并获得一定的信用积分。“在积分存折里的记载积分,村民们不仅可以去书店里借阅书籍,也可凭借着积分去信用商店里兑换所需的生活物品,大大提高了村民们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杨茹涵说道。
垃圾分类,建设美丽村落
随着垃圾分类工作的持续推进,该村的垃圾分类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杨茹涵和同伴跟随当地村委会负责人一起加入宣传“垃圾分类”的活动中来,告知每家每户,在他们的家门口都有了一个垃圾分类的垃圾桶,分为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为老年人耐心讲解垃圾分类的好处,说服村民们都把垃圾进行合理分类。在谈到村里的垃圾分类工作时,村民们说道:“这种方法不仅解决了以往农村垃圾乱丢乱扔的现象,也让留村又增添了一份整洁,把我们的家乡建设的比以前更好。”杨茹涵记录下该村垃圾分类的状况,只为用镜头记录一份新时代下的志愿历程,为留村的变化发展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
景点开发 ,打造特色经济
那么多天的拍摄中,在不断走访调查下,杨茹涵还对多个该村特色项目进行了调查记录,其中就有传统居民海草房。为振兴留村的经济发展,同时让更多的人了解山东荣成的传统民居海草房,杨茹涵了解到当地政府对村民们的部分住宅进行翻修,形成了以民宿为主的新村落群——当游客们在这里驻足时,既会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也会感受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的淳朴民风。近年来,留村以历史最为悠久的古墓群为基点,和旅游公司进行合作,开发了时空隧道、玫瑰花园等娱乐项目。
杨茹涵用镜头记录留村的新时代文明志愿,也用自己的一步一个足印踏过留村的土地,看过片片瓦瓦。新时代下的“十里古香”,也更好的印证了这是一个新时代,中国正在强起来,将在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推动下,迸发出强劲的活力,以崭新的姿态继续向前,带动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杨茹涵表示很荣幸作为大学生的自己,能够用镜头记录下新时代的街道荣成市宁津街道留村发展印记,成为新时代文明的见证人,履行自我责任意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