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武昌理工学院新闻网


Special
专题推荐

魅力人物候选人徐琳琳丨考研育人标杆,高录取率创纪录

校对:岳佳佳 责编:周黎 终审:刘明杨 时间:2025-05-15 阅读:

武昌理工学院魅力人物候选人——徐琳琳(团体)

推荐理由:高基数高成效。2025届112名本科毕业生,98人考研,36人上线、35人拟录取,上线率32.1%、录取率31.3%,创学院历史新高,彰显考研育人强劲实力。三维护航典范。构建“机制先行、导师领航、资源整合”三维体系,从启蒙规划到冲刺全程护航,打造沉浸式考研支持场景,助力学子逐梦名校。多元逆袭榜样。涌现科研赋能、跨专业逆袭、逆境成长等典型案例,学生凭借科研成果、精准规划和不懈努力,实现从平凡到卓越的跨越。全员育人标杆。党政领导牵头,师生全员参与,将考研融入“三全育人”,注重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形成人人支持考研的浓厚氛围。创新发展先锋。依托学科优势深化“考研—科研”融合,完善多元发展机制,以考研为抓手推动教育改革,为学校育人事业注入创新活力。

考研概况:以育人为底色,锚定考研突破点

在高等教育普及化与就业竞争加剧的双重背景下,生科学院始终将学生成长成才作为核心使命,以全息场德育理念为引领,构建"学院统筹、导师领航、学生奋进"的考研育人体系。2025届本科毕业生共112人,其中98人踏上考研征程,最终实现36人上线(上线率32.1%)、35人拟录取(录取率31.3%)的历史性突破,过线学生复试录取率高达97.2%,更有8人被中国科学院大学、985/211高校等顶尖院校录取,形成"高基数、高成效、高质量"的考研育人格局,为学院人才培养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机制先行:构建"全链条"考研动员体系

早期启蒙:筑牢专业认同根基。从大一开始实施"学科导航计划",通过新生专业导论课、实验室开放日、科研成果展等活动,累计开展10余场"科学家进班级"讲座,邀请院士、教授分享科研故事。如生物科学专业新生入学教育中,陈教授以"基因编辑技术的前世今生"为主题,激发学生对专业研究的兴趣,数据显示,参与过科研启蒙活动的学生,考研意向率比未参与者高45%。中期引导:定制化考研规划指导。大二学年启动"考研预报名"机制,通过心理测评、学业成绩分析,为86名有考研意向学生建立《考研潜力档案》。班主任联合素质导师开展"一对一"规划访谈,针对学生专业基础、兴趣方向推荐院校专业。例如,班主任王老师根据学生小李的植物学课程成绩(92分)和科研兴趣,建议报考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最终该生以初试385分、复试第一的成绩被录取。后期冲刺:立体化考前攻坚支持。大三暑假开设"考研强化训练营",提供免费自习室、考研资料包(含近10年真题解析、专业课笔记),邀请往届高分考生开展"云端答疑"10场。学院还设立"考研暖心驿站",提供能量补给包(牛奶、水果、考研励志卡片),助力学生以最佳状态应考。

导师领航:打造"双师型"考研指导矩阵

学业导师:科研反哺考研的"领路人"。推行"本科生进实验室"制度,90%以上考研学生参与过导师科研项目。如刘教授指导的"微生物组研究"团队中,学生以共同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其中学生小王凭借科研经历,在考研复试中脱颖而出,被211高校录取。导师们还将科研思维训练融入考研辅导,在实验设计、数据分析等复试高频考点上给予针对性指导,使学生复试竞争力显著提升。 朋辈导师:考研路上的"同行者"。组建"考研先锋团",选拔30名高分上岸学生担任朋辈导师,建立"1+3"结对帮扶模式(1名先锋团成员带3名备考学生)。先锋团定期开展"寝室微讲堂",分享专业课复习策略、导师联系技巧等实战经验。如2024届毕业生小易,通过线上直播分享"跨专业考研逆袭之路",吸引200余人观看,其总结的"真题三遍法""错题溯源法"成为备考学生的"黄金法则"。

资源整合:创设"沉浸式"考研支持场景

物理空间:打造考研专属生态圈。学院设立"考研自习专区",配备静音桌椅、护眼台灯、资料柜等设施,实行"预约制+考勤制"管理,日均使用时长超12小时。同时,利用一站式社区打造"复试模拟室",配备高清摄像头、面试背景板,累计组织模拟面试5场,覆盖30余名过线学生,帮助学生提前适应"云复试"流程。信息服务:构建考研数据智库。学生自主开发"考研信息管理系统",整合80余所高校生物学科的招生简章、报录比、导师研究方向等数据,形成动态更新的"考研数据库"。学生可通过系统智能匹配院校,如输入"专业课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意向地区为上海"等条件,系统自动推荐5所适配院校,精准度达90%以上。心理支持:筑牢考研心灵防线。设立"考研心理热线",由专业心理咨询师和素质导师组成服务团队,累计开展个体咨询40人次、团体辅导8场。针对考前焦虑问题,推出"正念减压工作坊",通过冥想训练、压力可视化等方式,帮助学生缓解紧张情绪。数据显示,参与过心理辅导的学生,初试发挥稳定率比未参与者高38%。

成果亮点:从数据突破到育人范式升级

规模与质量双提升:考研报名人数从2022年的65人增至2025年的98人,增幅达50.8%;录取院校中,双一流高校占比达22.9%(8人),较去年提升15个百分点。复试竞争力显著增强:过线学生复试录取率高达97.2%,远超全国平均水平(约50%),其中4人在复试中获得"科研创新特别加分",3人凭借突出的实验技能展示获得导师破格录取。寝室集群效应凸显:西七255宿舍4名男生全部考研上岸。其中2人同被中国地质大学录取,1人被浙江海洋大学录取,1人被浙江工商大学录取,成为学院"学霸寝室"标杆。同时,专科学生考研的奋斗历程充分体现了‘苦心人,天不负’的道理。生科学子从“专科—本科—硕士”的完美蜕变是个人努力的结果,也是武昌理工学院教育教学工作的成果。

典型案例传递榜样力量

科研赋能型:从实验室到国科大的进阶之路。学生梁某,大二年级加入学院实验室,参与"植物抗逆基因挖掘"项目,发表期刊论文1篇。考研期间,导师结合其科研经历,指导撰写《科研创新计划书》,在复试中赢得评委高度认可,最终以综合成绩第一被中国科学院大学录取。梁某在经验分享中提到:"实验室的培养让我提前掌握了科研思维,这是考研复试中最有力的竞争力。" 跨专业逆袭型:从生物工程到医学的跨界突围。生物工程专业学生王某,因兴趣转向医学,决定跨考某211高校基础医学专业。学院为其定制"跨考支援计划",安排医学背景的导师指导专业课复习,协调医学院实验室开展解剖学实操训练。经过10个月的备考,王某以初试378分、复试第二的成绩成功上岸,成为学院跨专业考研的典范。 逆境成长型:从学业预警到名校录取的蜕变故事。学生张某大一学年因沉迷游戏绩点仅2.3,大二学年在班主任的引导下明确考研目标,加入"学业帮扶小组",通过每日自习打卡、每周进度汇报,成绩逐步提升至3.5。考研备考期间,他制定"三轮复习计划",并在素质导师的心理疏导下克服焦虑情绪,最终以初试362分被武汉理工大学录取,实现从"后进"到"先进"的逆袭。

经验启示:三维一体构建考研育人长效机制

理念引领:树立"考研-育人"协同发展观。将考研工作纳入学院"三全育人"体系,避免"唯分数论",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抗压能力和生涯规划能力。正如学院党总支胡书记在考研总结会上所说:"考研不仅是学历的提升,更是对学生意志品质、学术能力的全面检验,我们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体系创新:构建"全员参与、全程覆盖、全方位支持"模式。全员参与:党政领导牵头抓总,班主任、素质导师、行政人员各司其职,形成"人人关心考研、人人支持考研"的氛围;全程覆盖:从专业启蒙到复试指导,贯穿大学四年,实现考研指导"无缝衔接";全方位支持:整合教学、科研、心理、后勤等资源,打造立体化支持系统,解决学生"急难愁盼"问题。特色赋能:发挥学科优势打造差异化竞争力。依托生物科学省级重点学科、院士工作站等平台,将科研训练与考研辅导深度融合,让学生在本科阶段积累"学术资本"。同时,注重挖掘"考研+就业"的协同价值,引导未上线学生转向科研助理、企业研发岗等发展路径,实现"考研—就业"双轮驱动。

未来展望:从"考研高地"到"人才摇篮"的升级跨越

2025年的考研佳绩,是生科学院育人成效的集中体现,更是新征程的起点。未来,学院将重点推进三项工作:深化"考研-科研"融合机制:设立"考研科研培育基金",支持学生开展考研相关课题研究,计划每年资助1-2个项目。拓展名校合作渠道:与中国科学院、211高校共建"研究生生源基地",争取保研推免名额,提升优质生源输送比例。完善就业多元支持体系:建立"考研-留学-就业"动态引导机制,为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努力实现"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育人目标。

总之,生命科学学院将以考研工作为切入点,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完善全息场德育体系,努力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为武昌理工学院教育事业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进步贡献生科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