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在线7月11日消息(通讯员 肖敏 张哲哲 报道 柯韵萌 摄影)为了响应国家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号召和关爱乡村儿童成长,武昌理工学院第十九届“大手牵小手”硒望恩施·清源兴教志愿服务队于7月11日在革塘坝社区开展了碘钟反应特色课程。志愿者通过趣味化学实验,以实际行动践行“科普下乡、教育帮扶”的实践初心。

课程伊始,志愿者以“淀粉遇碘会呈现何种颜色”的基础化学问题引入课题,孩子们纷纷联想到土豆切开后接触碘酒变色的场景和米饭咀嚼时淡淡的甜味与颜色变化的关联,课堂瞬间热闹起来。志愿者通过引导孩子们从这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切入思考,顺势抛出“如果颜色变化能像时钟一样精准可控呢”的疑问,自然过渡到“碘钟反应”的科学探索,让孩子们对接下来的实验有了初步认识并产生了浓厚兴趣。
实验环节采用“演示引导+分组实践”的教学模式,化学实验课的讲授不再是传统的“满堂灌”,而是引入了大量与实验相关的影像资料,播放经典实验过程记录等片段,让学生像亲临现场般直观感受实验细节和现象变化,更好地理解实验原理。

志愿者通过直观演示帮助孩子们建立认知框架,再以分组的形式让孩子们亲手操作。志愿者们分发实验材料后,耐心地指导孩子们自主观察溶液在反应过程的细节变化。当溶液完成颜色转变时,孩子们兴奋地互相交流、提出疑问,志愿者则巡回及时纠正不规范的操作,并结合实验现象用通俗的语言解读原理,让孩子们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化学的魅力。

孩子们经过反复调试后终获成功,脸上满是欣喜。学生们围在一起,举着烧杯分享:“当我在调配试剂的时候,超级紧张,但当我看到溶液按奇妙节奏变色,才知道科学这么有意思。”此次碘钟反应特色课程以趣味实验为桥梁,这不仅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感受科学的魅力,更在他们心中播下探索未知的种子。
未来,志愿服务队也会继续设计更多有趣的特色课程,带着孩子们探索更多领域的奥秘,让更多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乐,收获不一样的知识与快乐。课程结束后,采访到参与的小朋友王静蓝,她开心说道:“原来化学这么好玩!像看魔术一样,我回家还要和爸爸妈妈分享今天的这个神奇的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