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武昌理工学院新闻网


Special
专题推荐

武昌理工学院“擎历史文脉,弘中华美德”志愿服务团走进传统节日课堂

校对:岳佳佳 责编:周黎 终审:刘明杨 时间:2025-07-19 阅读:

中南在线7月19日消息(大通社记者 陈亦菲 报道)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青少年文化认同感,武昌理工学院“擎历史文脉,弘中华美德”志愿服务团于7月18日在通城县第二小学开展中国传统节日主题课程,通过知识讲授与趣味问答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支教队员以“什么是传统节日”为切入点,向学生们系统介绍了传统节日的概念及其重要性。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支教队员讲解了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由来及历史背景,结合农耕文明发展历程,说明这些节日如何从最初的祭祀仪式、时令标记,逐渐演变为承载民族情感的文化符号。学生们在聆听中逐步理解传统节日承载的文化内涵与社会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支教队员结合生活场景展开,重点讲解了常见传统节日的习俗。以春节为例,支教队员介绍了春节贴春联,他们举例说明不同内容的春联如何表达对家庭幸福、五谷丰登的期盼。以端午节为例,赛龙舟展现了团结协作的精神,吃粽子则与纪念屈原的故事相关。讲解过程中,支教队员多次引导学生分享自家过节的经历,有学生主动举手说道:“我爷爷每年中秋都要在院子里摆上月饼,说要先请月亮‘尝’,这是老祖辈传下来的规矩。”

为巩固学习成果,支教团队组织了一场关于传统节日知识的趣味问答,围绕节日由来、习俗细节、相关诗词等内容提出问题。学生们积极参与,现场气氛热烈。当有学生答错“寒食节与清明节的区别”时,支教队员及时补充讲解,说明寒食节禁火、清明节扫墓的不同习俗来源,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最后,记者采访到三年级七班的老师易东亭,他说道:“这堂课让他们明白了,端午包粽子、中秋吃月饼不只是热闹,更是中国人表达情感的方式。看着学生们抢答问题的样子,我能感觉到他们真正对这些传统产生了兴趣,而不是当成课本上的死知识。这样的课应该多上,让文化传承变得更自然。”(完)